新華網合肥6月12日電(記者馬姝瑞)炎炎夏日步步逼近,繼“中秋賞月險”“霧霾險”之後,一些保險公司順水推舟拋出“高溫險”,這種宣稱將針對個人高溫生活成本補貼的保險產品惹得年輕人競相購買。那麼,“高溫險”真的保險麽?專家提示,商家噱頭成分十足,消費者購買須謹慎。
  “高溫險”究竟如何運作?記者瞭解到,目前主要的高溫險品種已覆蓋了全國30座主要城市,客戶投保以後,在6月21日至8月23日等不同的高溫時間段,投保人所在城市如果出現37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數超過免賠天數,就可以獲得“高溫津貼”即理賠。
  在一家推出高溫險的保險公司天貓旗艦店上,可以看到該保險每份保費為10元,對應100元的保額,超出免賠天數的攝氏度以上高溫日每天補貼金額為每份5元,每人最多投保99份;而微信公眾號上投保共分為三檔,保額10元、30元、50元,分別對應100元、300元、500元的理賠金額。
  這種特立獨行的保險引來了許多年輕人的“圍觀”,並抱著“玩玩兒”的心態紛紛投保。家住合肥的“80後”馬俊驊給自己和男朋友都買了一份高溫險,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天貓上無意間發現了這款保險,覺得好玩兒又便宜,便順手買了兩份,只是鬧著玩玩兒,就當買了幾瓶礦泉水降個溫了。
  馬俊驊還告訴記者,高溫險與傳統的保險理賠方式不同,一般採取“自動理賠”模式。如只要達到37攝氏度高溫超過限定天數,理賠將自動打到投保人保費支付時所用的支付寶賬戶上,無需提供任何其他證明。理賠標準則以中央氣象臺公佈的,被保險人所在城市參照觀測站於次日發佈的上一日實況氣象數據為準。
  而在免賠天數計算上,各地也“因地制宜”。目前,全國高溫險免賠天數最多的三個城市為重慶、杭州和福州,分別為28天、25天和23天,其他城市則相對降低,如安徽合肥免賠的天數為14天。
  “高溫險產品以及它的理賠模式體現了互聯網的創新思維,互聯網時代,保險業也在突破自我,打破傳統模式,更加貼合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玩出了時代花樣,是值得鼓勵的。”安徽大學社會學教授範和生表示。
  就高溫險是否會有收益這一問題,一些網民還試圖用大數據方式尋找答案,網民提出,從歷史表現看,高溫險普遍不能收回成本,盈利戰績屈指可數。一份在網絡廣泛流傳的“購買小攻略”還建議,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呼和浩特、西寧、昆明、貴陽、海口等城市的小伙伴對高溫險“應當迴避”,烏魯木齊的朋友們則可以“賭一把”。
  對此,範和生認為,高溫險雖然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意,但它更多也是一種商家的噱頭,獲賠條件太苛刻,並不“實用”。“比如以合肥為例,協議約定的時間段里,37攝氏度高溫連續超過14天的概率太低,基本沒有什麼現實的保險意義,娛樂一下無可厚非,但真想通過此保險收益的消費者要謹慎。”他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qtfubw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